关于对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补充修订的原则意见

作者: 时间:2016-10-20 点击数: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教高【2013】2号)等文件精神;为全面落实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规划(二期)和我校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适应我省实施 “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路带经济建设,对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亟需,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在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范、主动适应、继承发展的原则,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为此,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理念,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把握专业核心知识、凝练专业方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思路,突出“经管法融合,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原则。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核心”,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行业和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结构体系,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教育;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对专业能力需要,又能保证学生具有发展后劲。

要注重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专业核心知识,突出能力培养

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加强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教育,注重核心知识,科学构建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框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基础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突出对学生获取知识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要更新教学内容,解决好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杜绝因人设课或无人不设课的现象;要积极开设自主学习型课程、研究性课程和网络在线课程。每个专业至少要分别设置一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通识基础课程要注重科学基础、科学方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基础课程要力求覆盖本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适度增加跨学科知识,加强学科基础课知识的系统性;专业课程要把握主干核心课程,力求反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性和先进性,适应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需求。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培养和分层次教学

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重视因材施教和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展分类培养、分层次教学。对于优秀学生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普通本科学生进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有第二专业需求的学生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实行弹性学制,进行个性化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实施分层次教学。

提倡“学校与行业结合,专业与企业结合”,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制定符合行业和岗位需求的特色培养方案,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紧缺人才。

(四)坚持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对实践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以“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或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坚持我校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促进专业综合改革

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切实体现“经管法融合,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经管法类各专业要开设跨学科课程,实现相互支撑与融合,并限选一定的理工类课程;理工类专业要限选一定的经管法类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初步能力和商业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校商科特色。

(六)坚持国家专业标准,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拔尖人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参考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类标准”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要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订培养方案;法学、工程类专业要结合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培养方案,英才学院要参照教育部“拔尖人培养计划”制订培养方案。

三、培养目标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立足区域与行业、面向全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由各专业自行拟定。专业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校总目标,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专业基本要求

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总体基本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基本理论,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爱岗敬业的品质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通过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字表达、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基础,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军事和美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和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标准的培养要求具体制定。

五、学制与学分

1.学制

本科专业基本学制为4学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即修业年限(含休学时间)一般为3-7年,本次培养方案按4学年编制。

2.学分(学时)

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原则为165~17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为125~135学分,总学时控制在2500左右;经、管、法、文、艺等学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原则上不低于总学分的20%,理工医等学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原则上不低于总学分的25%。

学生在校修读期间,按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成绩合格,修满规定的学分,即获得毕业资格准予毕业,对符合学士学位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

六、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

1.课程体系框架

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体系框架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基础课、通识选修课)、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学科选修课)、专业教育平台(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平台组成”。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如表1所示: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教学

类型

教学平台与模块

课程

性质

课程范围

要求

理论教学比率

学时参考比例(%)

参考

学分

课堂

教学

通识

教育

平台

通识基础课程模块

必修

包括:思政;外语、数学、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语言文学;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

各专业

通开

35-40

125~135

通识选修

课程模块

限选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与方法、艺术与美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六个模块。

每个模块至少限选

1学分,共6学分;每门课程为26学时,共156学时

6学分

学科教育

平台

学科基础

课程模块

必修

《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中规定的本专业主干学科对应的学科核心课程

专业自行设置

20~25

学科选修

课程模块

限选

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导论课程;体现经管法融合、商工结合的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自行设置

10

专业教育

平台

专业主干

课程模块

必修

体现本专业培养规格要求的、涵盖专业核心知识的课程

专业自行设置

12

专业方向

课程模块

限选

适应社会对某一专业方向的需求,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课程

专业自行设置

7

专业拓展

课程模块

任选

反映专业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拓展专业领域的任意选修课,专业能力及资质类课程

专业自行设置

5

实践

教学

课内

实践

平台

通识教育

实践环节

必修

军训、公益劳动、心理健康实训、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训等

各专业

通开

理工科

≥25%

文科

≥20%

独立实践

环节

必修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独立实验周、学年论文、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专业自行设置

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必修

创业实践、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现代工业技术实习等

各专业选开

课外实践平台

第二课堂实践环节

必修

假期社会实践、学科专业竞赛、科研及企业实践等

各专业

通开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基础课和通识选修课。

通识基础课(必修课部分):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专业规范”的要求,由学校统一规定的各专业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政课,形势与政策,外语、数学、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语言文学,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

通识选修课(选修课部分):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限定模块中全校学生均需按规定学分选修的课程。通识选修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与方法、外语拓展与应用、艺术与美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七大模块。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

2)基础教育课程

学科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必修课部分):按一级学科及专业类设定的学科核心课程,专业类中各专业的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包括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标准”中规定的主干学科对应的学科核心课程。

学科选修课(限定选修课部分):学生按照规定学分限定选修的学科共同课程。包括本学科的共同课及同一专业类的基础课程,学科通论导读课,体现经管法融合、商工结合的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和学术讲座等。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指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主要课程。专业课由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方向)课和专业拓展任选课程组成。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征和办学特色,可在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

专业主干课:涵盖该专业部分核心内容,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应必修的课程。

专业核心课:反映本专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必修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在专业领域内,适应社会对某一专业领域的需求而设置的选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专业拓展任选课:提供给学生可以任意选修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拓展专业范围,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

4)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为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设置的独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要融入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要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要强化与企业实践基地的合作培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专题调研、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科研和企业实践、职业能力实训等。

2.主要基础课程设置

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部分学科基础课程提供菜单式参考模块,供不同专业选择;同一学科及专业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要统一学时。通识选修课程按哈尔滨商业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设置。

⑴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部分公共基础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适用专业

总计

课内讲授

课外实践

1

2

3

4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52

52

0

4

经管类专业(12周)

3

52

52

0

4

理工类、法学类、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102

68

34

4

经管类各专业

6

102

68

34

4

理工类、法学类、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4

34

0

2

经管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计算机学院各专业

2

34

34

0

2

理工类、法学类、文学类、艺术类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2

40

12

4

理工类、法学类、文学类、艺术类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3

52

40

12

4

经管类专业

1.5

26

26

2

法学专业(讲授思想道德修养)

5

创业导论

2

32

必修(建议在第七学期开)??

5

应用文写作

2

32

必修

7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2

32

各专业自行安排是否选修

合 计

8

形势与政策

1

16

讲座(1-4学期每学期1~2次)

9

大学心理健康

1

18

讲座

10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1

18

讲座

11

安全教育

1

讲座(各专业自行安排时间)

公共外语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适用专业

1

2

3

4

1

大学英语一

3

48

4

必修;含阅读、写作、听说课;在第1~4学期采用分流教学,在第5、6、7学期开设专业外语和双语课程。

大学英语二

3

64

4

大学英语三

3

64

4

大学英语四

3

52

4

合 计

12

228

体育及军事理论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一、二年级为必修课,实行选项制,不再统一教学时间,逐渐推行“三自”教学模式,由学生在网上自由选择项目;每学期1学分,共4学分;第一学期按12周安排,第2-4学期按15周安排,2学时/周,总学时114学时。具体操作方案由体育学院负责制定。军事理论课实行网络教学,由军事理论教研室组织通过性考试,不再组织大面积理论课教学,可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辅导。

计算机基础教育类课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适用专业

总计

课内

讲授

上机

1

2

3

4

1

大学计算机基础60/3(32/28)

3

48

24

24

4

英才学院、经管类、文科类、体育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烹饪营养教育、包装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及艺术学院各专业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

3

48

24

24

4

理工类专业、印刷工程专业

2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F)

4

64

32

32

4

经管类、文科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等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F)

4

64

32

32

4

除开设C语言和VB语言外其他理工科专业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C)

4

64

32

32

4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英才学院(物理板块班)专业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B)

4

64

32

32

4

工程管理、英才学院(化学板块班)专业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C)

4

64

32

32

4

包装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印刷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B)

4

64

32

32

4

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环境工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数学类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适用专业

总计

课内讲授

课外习题课

1

2

3

4

1

高等数学(一)

9

180

180

12

6

6

英才学院

高等数学(二)

9

154

154

12

6

4

理工类专业、金融工程、统计学专业

高等数学(三)

8

146

146

12

6

4

经管类专业

高等数学(四)

4

78

78

6

法学类、文学类、艺术类、行政管理专业

2

线性代数(一)

3

68

4

英才学院

线性代数(二)

3

48

6

理工类、经管类专业(前8周)

3

概率与数理统计(一)

3

68

4

英才学院

概率与数理统计(二)

3

54

6

理工类、经管类专业(后9周)

4

工程数学(概率、线代)

4

68

4

新闻学等专业选修

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 期

适用专业

2

3

4

5

6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5

44

4

经管类专业必修、统计学

2

微观经济学

3

48

4

经管类专业必修、统计学

3

宏观经济学

3

48

4

经管类专业必修、统计学

4

政治经济学

3

48

经管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在第1学期开设

5

西方经济学

4

64

4

(4)

理工类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外语类专业、社会工作专业选修,可在第3或第4学期中任选

6

计量经济学

4

64

4

(4)

经济类专业必修,可在第4或第5学期中任选一组

7

国际经济学

2

36

4

(4)

经济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3或第4学期中任选

8

财政学

3

48

4

(4)

经济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4或第5学期中任选

9

货币银行学

3

48

4

(4)

经济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4或第5学期中任选(应考虑前序课程)

10

国际金融

2

32

2

(2)

经济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5或第6学期中任选(应考虑前序货币银行学课程开设学期)

11

经济法

4

64

4

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

3

48

4

(4)

除会计学院三个专业外的其他经管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3或第4学期任选

2

32

2

理工类专业选修

12

管理学原理

4

64

4

准备考研学生选修

3

48

4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

2

32

2

理工类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外语类专业

13

会计学

4

64

4

(4)

经管类各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3或第4学期中任选

3

48

4

理工类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外语类专业

14

财务管理

3.5

60

4

(4)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4或第5学期中任选

2

32

2

理工类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外语类专业

15

管理信息系统

3

48

4

(4)

管理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4或第5学期中任选

16

统计学

3

48

4

(4)

经管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4或第5学期中任选

17

市场营销

3

48

4

(4)

管理类专业必修,其他类专业选修;可在第4或第5学期中任选

2

32

2

理工类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统计学、外语类专业

⑶理工类专业部分学科核心课

①大学物理类课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适用专业

总计

课内

讲授

实验

1

2

3

4

1

大学物理(一)

6

96

96

4

2

实验班、以物理为基础的理工类专业

物理实验(一)

2.5

48

48

2

2

实验班、以物理为基础的理工类专业(第三学期8周)

大学物理(二)

3

56

56

4

以化学为基础的理工类专业(14周)

物理实验(二)

1.5

32

32

2

以化学为基础的理工类专业

化学类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 期

适用专业

1

2

3

4

1

无机化学(一)

4

72

6

药学(12周)

无机化学(二)

3

52

4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中药学专业、实验班

2

普通化学

3

48

4

以物理为基础工科专业

3

有机化学(一)

6

96

6

实验班、药学、中药学专业

有机化学(二)

4

84

6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14周)

有机化学(三)

4

64

4

环境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4

分析化学(一)

4

64

4

实验班、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分析化学(二)

3

52

4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专业(13周)

5

仪器分析(一)

4

64

4

实验班、药学、中药学、环境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仪器分析(二)

3

52

4

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13周)

6

物理化学(一)

4

68

4

实验班、制药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

机械设计类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 期

适用专业

3

4

5

1

机械设计

3.5

64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6周)

2

机械设计基础(一)

(原理、设计)

4

64

4

(4)

实验班、工业工程、包装工程、选课专业可在第4、5学期中任选一组

机械设计基础(二)

(原理、设计)

3

56

4

印刷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3

机械基础(力学、制图、设计基础)

5

84

6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4周)

3

56

4

(4)

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物流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可在第4、5学期中任选一组(14周)

工程制图类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 期

适用专业

1

2

3

4

1

机械制图(一)

6

100

4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学期13周)

机械制图(二)

4.5

72

6

实验班、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包装工程专业

2

工程制图(一)

4

66

6

印刷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物流工程、艺术类等专业(10周)

工程制图(二)

3

44

4

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11周)

3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

4.5

72

6

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制图(二)

2

40

4

工程管理专业(10周)

建筑制图(二)

2

40

4

环境工程专业(10周)

4

计算机制图

1.5

26

与开课学院协商定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专业

电工学类课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适用专业

总计

课内

讲授

实验

1

2

3

4

1

电子与电工学(一)

7

120

4

4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印刷工程(15周)

电子与电工学(二)

3.5

60

4

(4)

工科及部分管理类专业,选课专业可在第3、4学期中任选一组(15周)

3.实践教学环节

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实现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培养。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项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不低于80%;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继续执行创新学分制度。

通开实践项目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假期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毕业教育等。其中,假期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

各专业自行设置实践项目包括独立设置实践周、专业综合实践、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现代工业技术实习、学科专业竞赛、科研与生产实践等。其中,独立设置实践周和专业综合实践包括物理创新性实验周、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学年实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验(实践)、专业综合实验(实践)、专业应用软件综合实训等。自行设置实践项目由各专业自行确定学期、周数与学分。

通开实践项目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实践周

学 期

备注

1

2

3

4

5

6

7

8

1

军训

2

3

3

第一学期集中进行

2

公益劳动

1

2

分散进行

3

心理健康教育实训

1

1

分散进行

4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训

1

1

分散进行

5

假期社会实践

2

4

分散进行

6

创业实践

2

2

2

各专业与开课教师协商

7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15

15

15

第八学期集中进行

合计

24

28

各专业自行设置实践项目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实践周

学 期

备注

1

2

3

4

5

6

7

8

1

物理创新性实验周

1

1

以物理为基础的理工类专业自定学期

2

独立设置实践周

各专业在4-7学期中

自定学期、周数与学分

3

专业综合实践

各专业在6-7学期中

自定学期、周数与学分

4

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

3

3

3

各专业自选实习内容

5

现代工业技术实习

工程类专业开设。机械类3周,近机械类2周,一般工程类专业1周。

5

学科专业竞赛

2

分散

2

由学生自行选择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及其他学科专业竞赛

6

科研与生产实践

1

分散

各专业在4-7学期中

自定学期、周数与学分

合 计

理工科≥16学分、文科≥8学分

七、培养方案体例要求

1.专业名称(中英文)、专业代码

2.专业培养目标

3.专业基本要求

4.学制与学分

5.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6.毕业与学位

7.附件

表1.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时间安排表

表2.本科专业教学环节分配表

表3.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表

表4.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进程表

八、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基本要求

1.各专业在本次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广泛了解社会各方面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学会和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兄弟院校同类专业、校友以及在校学生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综合分析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就业岗位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相关教学单位的意见,最终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满足社会需求、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学院要成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由院长牵头,由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授、同类专业校外专家、行业企业的本领域专家组成。各学院将工作小组名单报送教务处。

3.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4学年标准编制,学生在校的总周数为200周,其中寒暑假期47周??,节日假期4周。

4.各专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分布,第一至第四学期一般周授课控制在26~28学时;一般要保证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时间的比例在1:2左右,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5.学分的设定原则和依据

学生学业统计实行学分制。学分包括理论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及创新创业学分。

理论教学学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一般按16学时计1学分;通识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一般每门课按30学时,计1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课内实验不单独计分,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按20学时计1学分,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按一周计1学分。

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创业学分视同选修课学分,按《哈尔滨商业大学“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计算。

6.考核科目

每学期考试课程设置原则上不得超过4门,进一步加强课程考试方法改革,要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

7.修订工作应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第一,课程设置要符合知识传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教学安排要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开课顺序倒置。第二,要落实基础类课程整合协调、统一规范的要求,为不同专业开设的同一门课程要统一学时,相近专业同一门课程尽量统一授课进程,防止课程教学要求基本相同,但各个专业学时与授课进程设置不同,造成多头开课,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第三,按课程性质明确课程归属,同时必须规范课程名称,对教学目的相同、内容相近的课程必须要统一为一个规范的名称,避免因各学院课程归属不清,自拟课名,造成课程名称混乱的现象。

8.各专业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同步进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的修订工作。

9.通识选修课程学校按照六个模块统一规划,单独制定课程设置标准和申报要求。

10.全校普通本科专业教育施行学分制管理。

九、培养方案的审批程序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主持制(修)订,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审议,学院领导签字后报学校教务处,学校组织专家审查,主管校长审核,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公布执行。培养方案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调整和修改。确需调整和修改的,须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提出调整理由和方案,报教务处初审,经主管校长批准。

Copyright © 2018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ICP备05005923号 邮编:150028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学海街1号